电源管理
最新课程
- TI 高压研讨会
- 从零开始学 PSpice® for TI 仿真工具 - 手把手操作实训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 提高 800V SiC 牵引逆变器效率和功率密度的主要设计注意事项
- 如何设计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储能系统
热门课程
USB Type C介绍
Hi, 大家好
我是德州仪器的应用经理于晓光
我是德州仪器的应用经理于晓光
很高兴今天为大家介绍
USB Type-C 和 Power Delivery
并且着重介绍关于充电的应用场合
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
一 USB Type-C 的介绍
二 USB Power Delivery 的介绍
三 45W 单端口 AC/DC 的介绍
以及最后 45W 双端口 AC/DC 的方案
第一部分 USB Type-C 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USB 连接器
相信大家对每天使用的传统的
USB 电缆都很熟悉
这些常用的线缆两端的机械连接并不一样
通常它一端是 Type-A 口
另一端是 Type-B 的连接器
除了机械连接不一样以外
它们在电气功能上也有所差异
左图里显示了我们今天常使用到的
不同类型的 Type-A 和
Type-B 的连接器
而右图里可以看到是
我们今天介绍的
USB Type-C 的连接器
可以看到 USB Type-C 电缆的
两端看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在物理层面上它是一样的
电气性能上
它也是互相可以对等的转换
所以取决于连接器插入的末端设备
以及和该设备连接的末端
系统现在可以实现动态的功能转换
另一方面
为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Type-C 连接器还是互相对称的
这样它可以实现正插或者是反插
这是我们使用传统数据线从没有过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采用了 C-to-A
或者是 C-to-B 的 cable 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 Type-C 的
系统的设备连接到我们的原有的系统上
也就是说 USB Type-C
同时还可以支持向后兼容
USB Type-C 还支持
非 USB 模式及替换模式
比如显示端口 DP
很显然通过采用 USB 端口的设计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功能弄到一个端口上面
从而减少笔记本或者是
便携设备上端口的数量
Type-C 的连接器
不管是 USB2.0, 3.1或者是 DP
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不同于 Type-A 和 Type-B 的接口
这两种类型
它的3.0的接口的尺寸都会
比2.0的会大很多
对工业类的应用场合来说
USB 端口连接后必须要反复的插拔
反而固定的机械连接是更为需求的
在这种场合
我们可以使用带有栓锁功能的 Type-C
的连接器进行可靠地连接
比如说右下角的连接器
这里我们从左到右显示了 USB Type-C
的插座电缆以及插头
全功能的线缆线里面我们有18根线
而配备基本功能的电缆里面
我们只需要6根线就可以了
关于 USB Type-C 的
插座插头的引脚定义
我们会在下一页有详细的描述
USB Type-C 引脚的定义
那右上角是插座
外观的机械图
在插座的四个拐角处是接地的引线为绿色
然后红色的是我们的 VBUS 的引脚有四个
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彼此互相对称的
然后是 USB2.0 的数据线
它们四个引脚互相对称放置
但是我们只需要两根线是穿过电缆的
这样能够保证说
无论哪个方向插入都可以正常地工作
然后是高速数据线 TX/RX
它们也可以用于显示端口的替换模式
它们也是彼此互相对称的
CC1 和 CC2 是配置通道
用来进行线缆的插入方向
以及角色的检测和电流的配置
当插入有效的电缆以后
CC1 和 CC2 中的一个
会根据需要变成 VCONN
给带有电子标签的线缆或者是
音频适配器等提供所需的电源
最后还有两个叫做 SBU
或者是 side band use 的引脚
它们在替换模式中会被用到
USB 未来规范可能也会定义
这两个引脚作为其他的用途
简单来说,USB Type-C 实际上
讨论了连接器的物理部件
并且识别哪种设备是连接在一起
检测什么时候连接等等
它可以独立于 USB PD 单独存在
以上是关于 Type-C 的简单介绍
谢谢大家
- 未学习 1.1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的介绍, 应用及优势
- 未学习 1.2 驱动器设计考虑
- 未学习 1.3 开关性能
- 未学习 1.4 硬开关,软开关案例
- 未学习 1.5 测量
- 未学习 1.6 仿真及总结
- 未学习 1.1 TI PMBus简介课程
- 未学习 1.2 TI PMBus简介课程(一)
- 未学习 1.3 TI PMBus简介课程(二)
- 未学习 1.4 TI PMBus简介课程(三)
- 未学习 USB Type C介绍
- 未学习 USB PD介绍
- 未学习 45W单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45W双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1.1高频降压变化器的局限
- 未学习 1.2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未学习 1.3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续
- 未学习 1.4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主要优点
- 未学习 1.5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测试结果
- 未学习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 未学习 1.7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PCB
- 未学习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 未学习 1.2反激式变压器的磁心损耗
- 未学习 1.3反激式变压器的铜损
- 未学习 1.4反激式变压器的漏感和嵌位电压
- 未学习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1) – 应用概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3) – UCD3138控制方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4) – 测试结果的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5) – 性能及总结
- 未学习 电源系统设计工具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一)课程概览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二)工业及汽车运用DCDC的主要特点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三)降低开关电源EMI干扰的方法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四)通过优化PCB layout 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五)通过控制开关点的Slew Rate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六)通过频率抖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七)通过增加EMI 滤波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八)— EMI 优化技巧小结
- 未学习 1.1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 补偿的原因和目的
- 未学习 1.2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零点和极点
- 未学习 1.3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4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5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反馈回路介绍
- 未学习 1.6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补偿实例
- 未学习 1.7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8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1 升降压变换器的应用,实现方式和拓扑
- 未学习 1.2 LM5175控制的升降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 未学习 1.3 设计举例
- 未学习 1.4 PCB板布局介绍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1)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2)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1)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2)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1)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2)
- 未学习 德州仪器电源新产品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上)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下)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上)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下)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