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
最新课程
- 使用传统升压控制器创建初级侧调节反激式转换器
- 相移全桥转换器基础知识
- 线性稳压器的提示、技巧和高级应用
- 基于TI GaN的优化型临界模式功率因数校正控制
- 跨电感稳压器 (TLVR) 简介
- 功率变换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下
- 功率变换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上
- 数字电源控制介绍
- 德州仪器0.78"/0.8" DMD 全新 HEP 像素和先进 DLP® 封装技术赋能专业显示和工业应用
- 使用 MSPM0 AEC-Q100 MCU 设计更智能的汽车系统
热门课程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大家好
我是德州仪器的系统工程师 David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继续分享
TI 双向 DC-DC 变换器拓扑的设计和对比
今天主要讲解
双向 DC-DC 变换器拓扑的选用
一种为四相交错固定频率的双向变换器
另一种为四相交错的零电压开关
临界模式的双向变换器
首先来对比这两种拓扑
最流行的拓扑为硬开关非隔离同步变换器
这种拓扑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控制简单
第二 通常采用固定频率控制
滤波器也设计相对容易
第三 采用 CCM 模式
有比较小的电感电流纹波
但是这种硬开关拓扑同样存在两个缺点
首先 是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模式下
有较大的电压尖峰和较大的电压的上升率
第二 是有较高的共模噪音
这两个缺点给 layout 和 EMI 的设计
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接下来继续看另外一个临界模式同步变换器
这种拓扑的优点是
开关管工作在软开关模式下
这样会带来效率的提高
由于开关管工作在软开关模式下
也会使得共模噪音大大的降低
但是这种拓扑同样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缺点
由于工作在临界模式下
同等的功率相对 CCM 模式
有较高的电感电流纹波
控制器需要通过电平的模式来实现
输入电压和负载变化时
工作在软开关模式下
由于频率不固定
给滤波器的设计也带来了挑战
ZVS 实现的控制会相对复杂
介绍完这两种拓扑的优点和缺点的对比
我们继续来看这两种拓扑的工作原理
中间即为双向 DC-DC 变换器的功能框图
当能量从左边 48V 向右边 12V 充电时
变换器工作在 Buck 模式
反之工作在 Boost 模式
左边为硬开关双向 DC-DC 变换器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
Buck 和 Boost 的工作原理
首先来看 Buck 模式
当上管开通时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上管关断时下管的体二极管续流
当体二极管导通后然后再去开通下管
设定一定的死区时间
同样可以实现下管的零电压开通
在下管的开通期间
电感电流线性地下降
当下管关断时
电感的电流为正值
在下个周期上管要开通时
存在较大的开关损耗
接下来看 Boost 模式
当下管开通时
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当下管关断时上管的体二极管续流
当体二极管导通后然后再去开通上管
设定一定的死区时间
同样可以实现上管的零电压开通
当上管关断时电感的电流为正值
在下个周期下管要开通时
存在较大的开关损耗
总结起来 Buck 模式下
只有下关的开通
可以通过死区时间来实现 ZVS
下管的关断 上管的开通和关断
都有较大的损耗
介绍完硬开关的双向 DC-DC 变换器
再介绍软开关 DC-DC 变换器
首先来看 Buck 模式
当上管开通时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上管关断时 下管的体二极管续流
当体二极管开通后然后再去开通下管
可以实现下管的零电压开通
在下管的开通期间 电感电流线性的下降
当下管关断时电感的电流为负值
这个电感的负电流可以充电下管的结电容
当开关节点的电压和输入电压相等时
再去开通上管
实现了上管的零电压开通
接下来看 Boost 模式
当下管开通时 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当下管关断时 上管的体二极管续流
当体二极管导通后 然后再去开通上管
设定一定的死区时间
同样可以实现上管的零电压开通
当上管关断时 电感的电流为负值
这个电感的负电流
可以使下管的体二极管来续流
当体二极管导通后再去开通下管
可以实现下管的零电压开通
总结起来软开关模式下
只有上管和下管的开通
可以通过死区时间来实现 ZVS
但是上管和下管的关断仍然存在较大的损耗
谢谢大家
- 未学习 1.1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的介绍, 应用及优势
- 未学习 1.2 驱动器设计考虑
- 未学习 1.3 开关性能
- 未学习 1.4 硬开关,软开关案例
- 未学习 1.5 测量
- 未学习 1.6 仿真及总结
- 未学习 1.1 TI PMBus简介课程
- 未学习 1.2 TI PMBus简介课程(一)
- 未学习 1.3 TI PMBus简介课程(二)
- 未学习 1.4 TI PMBus简介课程(三)
- 未学习 USB Type C介绍
- 未学习 USB PD介绍
- 未学习 45W单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45W双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1.1高频降压变化器的局限
- 未学习 1.2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未学习 1.3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续
- 未学习 1.4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主要优点
- 未学习 1.5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测试结果
- 未学习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 未学习 1.7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PCB
- 未学习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 未学习 1.2反激式变压器的磁心损耗
- 未学习 1.3反激式变压器的铜损
- 未学习 1.4反激式变压器的漏感和嵌位电压
- 未学习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1) – 应用概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3) – UCD3138控制方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4) – 测试结果的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5) – 性能及总结
- 未学习 电源系统设计工具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一)课程概览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二)工业及汽车运用DCDC的主要特点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三)降低开关电源EMI干扰的方法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四)通过优化PCB layout 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五)通过控制开关点的Slew Rate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六)通过频率抖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七)通过增加EMI 滤波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八)— EMI 优化技巧小结
- 未学习 1.1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 补偿的原因和目的
- 未学习 1.2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零点和极点
- 未学习 1.3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4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5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反馈回路介绍
- 未学习 1.6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补偿实例
- 未学习 1.7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8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1 升降压变换器的应用,实现方式和拓扑
- 未学习 1.2 LM5175控制的升降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 未学习 1.3 设计举例
- 未学习 1.4 PCB板布局介绍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1)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2)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1)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2)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1)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2)
- 未学习 德州仪器电源新产品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上)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下)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上)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下)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