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运算放大器
最新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 提高 800V SiC 牵引逆变器效率和功率密度的主要设计注意事项
- 如何设计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储能系统
- 使用传统升压控制器创建初级侧调节反激式转换器
- 相移全桥转换器基础知识
热门课程
13.2 电流反馈运放
大家好
欢迎来到德州仪器高精度实验室
今天我将讲电流反馈型运放的第二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
我们介绍了电流反馈运放的带宽
主要取决于反馈电阻
所以它的增益带宽积是独立的
而在这一部分呢
我将介绍电流反馈型运放的第二个优点
也就是它超高的压摆率
在接下的讲解中
我将深入讲解电流反馈型运放的
内部电路设计
通过对内部电路的分析
进一步深入理解电流反馈性运放
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压摆率
电压反馈型运放的一个不足之处
是压摆率会受到限制
图中是一个典型的
电压反馈型运放的内部电路
第一级是一个高增益跨导模块
包括差分输入管 Q1 和 Q2
还有电流镜 Q3 和 Q4
之后是一个增益和输出级
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积分器
包含一个反相放大器
和一个补偿电容 C
在单增益放大时
正常情况下
输入差分对是平衡的
每个输入管脚上的电流是相等的
而当一个幅值很大、转换速率很快的
输入信号输入时
输出就无法跟随输入的变化而变化
输入差分对管不再平衡
拖尾电流 I
会通过 Q2 流入电容 C 中
开始对 C 进行充电
因此运放的压摆率
就取决于电容的充放电速度
比如如果 I 等于 100uA
C 等于 10pF 时
压摆率等于电流除以电容
即为 10V/μs
增加压摆率的方法是电容值保持不变时
增加输入对管的拖尾电流
这样会增加运放的总功耗
有限的压摆率
会增加运算放大器的建立时间
在很多应用中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
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简化的
电流反馈型运放的内部结构
三极管 Q1、Q2 通过 Q3、Q4
对同相输入端的信号进行了缓冲
同时驱动运放的反相输入端
这里需要注意
Q3、Q4 的基极
也就是同相输入端呈现出高输入阻抗
而 Q1、Q2 的发射极
也就是反相输入端
呈现出低输入阻抗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可以得出反相输入端的电流 IN=I1-I2
其中 I1 和 I2
分别是 Q1 和 Q2 的推挽电流
Q5、Q7 和 Q6、Q8 构成电流镜
将 I1、I2 映射到电容 CCOMP 上
通过电流镜的作用
流入 CCOMP 的电流 IC
与输入级的不平衡电流 IN 相等
电容上的电压经过 Q9、Q10
和 Q11、Q12 的缓冲作用输出到输出端
当运放构成一个闭环反馈回路
而且外部信号造成差分输入端不平衡时
输入缓冲级就会将不平衡电流
传送到外部的反馈回路和增益电阻上
这个不平衡电流也会被电流镜
传送到电容 CCOMP 上
造成输出电压的摆动
直到原始的不平衡电流
通过负反馈回路被抵消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
当压摆率受到限制时
运放的内部发生了什么
当电压反馈型运放处于摆动状态时
运放的反馈回路处于开环
同时两个输入端的电压不相等
为了重新回到闭环
反相输入端会努力跟随
同相输入端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意味着
输出端也会随着
同相输入端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之前讲过的需要对电容进行充电
因此驱动运放的电流
来源于输入差分对的电流源
这个电流是固定的
而且一般是微安级别的
所以输入差分对的电流源
限制了运放的压摆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电流反馈运放中
运放的输出为了跟随反相输入端
使反馈回路重新回到闭环状态
补偿电容也需要进行充放电
充放电的电流 IC
是反相输入端的不平衡电流 IN 的复制
而 IN 也来源于运放的输出端
同时驱动运放的低阻抗的反相输入级
运放的输出级一般可以驱动数毫安的电流
因此这要比电压反馈型运放的电流源强很多
也就是说
电流反馈型运放中的 IN
要比电压反馈型运放中的 IB 大很多倍
因此电流反馈型运放可以实现很高的压摆率
理论上一个理想的电流反馈型运放
可以拥有无限大的压摆率
然而输入缓冲级有限的动态范围
和电流镜限制了压摆率的最大值
表中展示了 TI 的几种
电流型反馈运放和电压型反馈运放
可以观察到
当运放的静态功耗大致相同时
电流反馈型运放的压摆率
一般要比电压反馈型运放高一个数量级
这些产品都属于高电压、高带宽的运放
THS3000 家族的电流反馈型运放
在 30V 的供电条件下
可以达到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压摆率
好,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
电流反馈行运放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
电流反馈型运放的输入电阻的来源吧
也就是我们之前用到的 Ri
Ri 在跨导的计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而且一个理想的电流反馈型运放的
输入电阻应该是零
这样它的环路增益就只取决于反馈电阻
RF 和它的增益了
左图显示了开环运放的
差分输入级之间的缓冲级
其中 rE1 和 rE2
分别是 Q1 和 Q2 的发射极电阻
也就是输入缓冲级的输出阻抗
同时也是运放反相输入端的输入阻抗
发射极电阻 rE
与发射极电流 IE 之间的关系
如中间的公式所示
当设计一个低功耗的电流反馈型运放时
拖尾电流的减小会造成发射级阻抗的增加
在低功耗的应用中
发射极的阻抗往往会超过数百Ω
会在反馈跨导的计算公式中占主导地位
在低功耗的电流反馈型运放中
为了减小对输入阻抗的影响
TI 发明了一种闭环的缓冲级输入
通过这样一种闭环的结构
发射极电阻除以缓冲级的环路增益
可以使输入阻抗从数百Ω
减小到小于 10Ω
下面的表格对比了
宽带运放 OPA691 和
低功耗运放 OPA683 的输入阻抗
OP691 使用的是开环的缓冲级
而 OPA683 使用的是闭环的缓冲级
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
闭环的缓冲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减小输入阻抗
而当信号的增益较小
而摆幅较大时
将电流反馈型运放配置为反相放大电路
会具有更好的线性度和更大的带宽
下面我将以 THS3091 作为例子介绍这一概念
假设 THS3091 的反相放大电路的增益是两倍
而输入信号的峰峰值是 8V
信号的频率是 100MHz
运放的输出变为 16V
理论上需要压摆率为
5025V/μs
在同相放大电路中
因为虚短的概念
两个输入端的电压摆幅都达到了 8V
因此也就要求输入缓冲级
也要有 2500V/μs 的压摆率
在这种情况下
缓冲级的非线性度会直接影响
THS3091 的整体非线性
而在反相放大电路中
运放的增益为 -2
输入也为 8V 100M
同样运放的输出端也需要满足
5025V/μs 的压摆率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维持在 GND
输入缓冲级不再有 8V 的摆动
因此缓冲级的线性度
不再对整个运放的线性度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电流反馈型运放被配置为反相放大的
动态性能会得到提升
这种反相放大电路的设计
需要前级电路具有
足够的驱动能力来驱动负载 RG
才会凑效
而同相放大电路
因为一直呈现的是高输入阻抗
因此不会受到前级电路的影响
电流反馈型运放的输出噪声模型如图所示
总输出噪声的计算方法
与电压反馈型运放的计算方法大致相同
不同的是
在电流反馈型运放中
反相输入端与同相输入端的
电流噪声是不相等的
以 THS3217 为例
可以观察到
反相输入端的电流噪声
大于同相输入端的电流噪声
电流反馈型运放的输入级如左图所示
同相输入端是 Q3 和 Q4 的基极
因此呈现出高输入阻抗
Q3 和 Q4 的不匹配
将会导致同相输入端的偏置电流
同样在反相输入端的偏置电流
是由于 Q1 和 Q2 的不匹配造成的
之前也提到过发射极
呈现出低输入阻抗的特性
由于输入结构的不对称
使得运放的反相输入端
和同相输入端的偏置电流
不能很好的匹配
所以它们的偏置电流
要比电压反馈型运放的偏置电流大很多
反相输入端增加的偏置电流
也会造成反相输入端电流噪声的增加
通过这两节课的讲解
我们发现电压反馈型运放
和电流反馈型运放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需要根据应用的特点
对运放的结构作出选择
对于电压反馈型运放
主要适合以下系统
如高的直流精度
轨到轨的输入输出
低噪声、低功耗、低的压摆率
100MHz 以内极低的信号失真
或者是这些特点的组合
典型的电压反馈型运放的应用包括
高速高精度 ADC 的接口
或者互阻放大器
而对于电流反馈型运放应用的系统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如非常高的压摆率和大信号带宽
高频处极低的失真
以及在不同增益下
具备接近固定信号带宽的一些应用
典型的应用包括 DAC 的输出接口和线性驱动
比如 DSL 数字电路和电力系统通信等
电流型反馈运放的课程就到此为止
谢谢大家的收看
- 未学习 1.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介绍
- 未学习 1.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国家仪器虚拟测试仪概述
- 未学习 2.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失调电压与输入偏置电流
- 未学习 2.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失调电压与输入偏置电流 实验
- 未学习 3.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输出限制
- 未学习 3.2 输入和输出限制 2
- 未学习 3.3 输入和输出限制 3
- 未学习 3.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输出限制 实验
- 未学习 4.1 功率与温度
- 未学习 5.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1
- 未学习 5.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2
- 未学习 5.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3
- 未学习 5.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4
- 未学习 5.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实验
- 未学习 6.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1
- 未学习 6.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2
- 未学习 6.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3
- 未学习 6.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实验
- 未学习 7.1 共模抑制
- 未学习 7.2 电源抑制
- 未学习 8.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1
- 未学习 8.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2
- 未学习 8.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3
- 未学习 8.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4
- 未学习 8.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5
- 未学习 8.6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6
- 未学习 8.7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7
- 未学习 8.8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8
- 未学习 8.9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实验
- 未学习 9.1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1
- 未学习 9.2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2
- 未学习 9.3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3
- 未学习 9.4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4
- 未学习 10.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1
- 未学习 10.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2
- 未学习 10.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3
- 未学习 10.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4
- 未学习 10.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5
- 未学习 10.6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6
- 未学习 10.7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 - 实验
- 未学习 11.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静电释放 (ESD)
- 未学习 12.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1
- 未学习 12.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2
- 未学习 12.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3
- 未学习 12.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4
- 未学习 13.1 电流反馈型运算放大器
- 未学习 13.2 电流反馈运放
- 未学习 14.1 如何分析合成器相位噪声
- 未学习 15.1 全差分放大器 — 差分信号和FDA的介绍
- 未学习 15.2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输入输出和共模
- 未学习 15.3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稳定性和相位裕量
- 未学习 15.4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噪声和噪声控制
- 未学习 15.5 全差分放大器 — 设计用于驱动差分输入ADC的前端电路
- 未学习 (中文)3.2 输入和输出限制 2
- 未学习 (中文)14.3 电流反馈型运算放大器 Spice 仿真
- 未学习 (中文)15.5 设计用于驱动差分输入ADC的前端电路
- 未学习 运算放大器失真:简介
- 未学习 (中文)反相输入电容
- 未学习 (中文)断开差分放大器上的环路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波特图截止频率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增益和 GBW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同相增益和极点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AOL 增益转换率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实验
- 未学习 (中文)转换率介绍
- 未学习 (中文)稳定时间
- 未学习 (中文)信号响应
- 未学习 (中文)运算放大器失真:简介
- 未学习 (中文)输入级
- 未学习 (中文)光谱密度
- 未学习 (中文)计算 RMS 噪声
- 未学习 (中文)计算总噪声
- 未学习 (中文)简化计算
- 未学习 (中文)噪声spice模拟
- 未学习 (中文)验证噪声模型
- 未学习 (中文)测量系统噪声
- 未学习 (中文)1/F 噪声
- 未学习 (中文)噪声 - 实验
- 未学习 理想的无源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