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直流和隔离式直流/直流开关稳压器
最新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 提高 800V SiC 牵引逆变器效率和功率密度的主要设计注意事项
- 如何设计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储能系统
- 使用传统升压控制器创建初级侧调节反激式转换器
- 相移全桥转换器基础知识
热门课程
2.5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五)
大家好
我是德州仪器的系统工程师 David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继续分享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五
今天主要讲解如何给同步整流供电
以及共模噪音的考虑
之前的描述我们讨论的
同步整流控制方法都是在理想情况下
同步整流的电压降为电流乘以 RDS(ON)
事实上由于寄生电感的影响
正向电压降并不等于同步整流的电压降
为电流乘以 RDS(ON)
这些寄生的电感是布线电感
和封装引脚电感
这里以 LLC 谐振变换器为例
由于电流的斜率有正也有负
红线为采样的电压
即为同步整流控制器看到的电压
当电流的斜率为正时
可以看到同步整流器
会误认为有较大的电流流过 MOS 管
当电流斜率为负时
可以看到同步整流控制器
会误认为有较小的电流流过 MOS 管
这样会导致控制器较早的关断同步整流
而用体二极管导通
这会增加导通损耗降低效率
从这个分析可以得出
我们必须优化 Layout
来减小布线的寄生电感
而且需要选择
较小寄生引脚电感封装的 MOS 管
例如采用表贴的封装
代替 TO-220 封装
为了继续提高同步整流的特性
采用了成比例的驱动
这种方法是通过
减小同步整流的驱动电压
来提升同步整流特性的
以下面这个波形为例
在 MOS 管导通后
正向压降和电流成比例
一旦电流变小时导通损耗也变小
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驱动电压
牺牲一些导通损耗
来提高同步整流的特性
控制芯片可以调制
正向压降在一个较低的电压水平
这个固定的电压值
使同步整流管就变成了一个
低正向电压的二极管
这个时候同步整流的驱动电压变低
非常接近门槛电压
这样就可以非常快的关断同步整流管
而没有延时
所以这种方法帮助加速关断
使同步整流安全的运行在 CCM 模式下
此外比较 VDS 采样关断门槛值
这种方法有较高的正向压降
也帮助掩盖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
采样不准确
最大化同步整流的导通时间
最小化导通损耗
在电源设计中除了需要考虑损耗
同时也要关心 EMI 噪音
这幅图中显示了反激拓扑共模噪音
不管用二极管整流
还是同步整流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以二极管整流为例
所以红色的箭头代表共模电流噪音
如果放二极管在高边
当原边的开关节点电压从低跳到高时
会在 C2 和 C3 上产生
从原边到副边的共模电流
而副边的开关节点电压也从低跳变到高
会在 C1 上产生
从副边到原边的共模电流
所以这三个电流彼此之间可以对消
帮助减少共模电流
现在我们把二极管放在低边
稍后我们会讨论把同步整流放在低边
主要是从驱动和供电两点来考虑的
当二极管在低边时
这种共模电流对消的特性消失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原边的开关节点电压
从低跳变到高时
会在 C3 上产生从原边到副边的共模电流
而对于 C2
由于原边电压变高
而副边电压变低
会在 C2 上产生
从原边到副边较大的共模电流
而对于 C1 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没有共模电流流过 C1
所以比较二极管放在高边
没有共模电流的对消
这种配置会产生较大的共模电流
所以在这种配置下
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来处理共模噪音
尽管这种配置有较差的共模噪音
但是它的确帮助采用同步整流
例如当驱动低边的 MOS 管时
由于控制器和输出共地
可以简单的用输出来给同步整流 IC 供电
同步整流芯片的地
是一个稳定的电平
不太容易受干扰
当输出电压较高时
可以采用辅助绕组
来给同整流芯片供电 减小损耗
或者对于一些像 USB PD 的应用
由于输出电压变化范围比较宽
同步整流芯片
需要能在这么宽的范围内工作
谢谢大家
- 未学习 1.1谐振变换器拓扑综述
- 未学习 1.2基本二元和三元谐振拓扑
- 未学习 1.3LLC串联谐振变换器
- 未学习 1.4宽输入输出范围谐振变换器
- 未学习 1.5谐振变换器改进型
- 未学习 1.6谐振变换器设计挑战
- 未学习 1.7寄生参数的影响及谐振变换器选型指导
- 未学习 2.1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一)
- 未学习 2.2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二)
- 未学习 2.3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三)
- 未学习 2.4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四)
- 未学习 2.5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五)
- 未学习 2.6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六)
- 未学习 3.1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一)
- 未学习 3.2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二)
- 未学习 3.3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三)
- 未学习 3.4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四)
- 未学习 3.5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五)
- 未学习 4.1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一部分 - 音频功放基础(上)
- 未学习 4.2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一部分 - 音频功放基础(下)
- 未学习 4.3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二部分 - 电源对音频质量的影响
- 未学习 4.4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三部分 - AC-DC电源(上)
- 未学习 4.5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三部分 - AC-DC电源(下)
- 未学习 4.6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四部分 - 车载音频电源
- 未学习 5.1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1 - 输出波动和芯片过热
- 未学习 5.2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2 - 电感饱和与电压跌落
- 未学习 5.3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3 - 环路不稳与软启保护
- 未学习 5.4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4 - 振铃抑制与芯片散热
- 未学习 5.5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5 - 输出与环路测量
- 未学习 6.1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1 - 环路增益概述
- 未学习 6.2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2 - 环路增益测试方法
- 未学习 6.3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3 - 测试设置
- 未学习 6.4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4 - 测试电路
- 未学习 6.5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5 - 测试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