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直流和隔离式直流/直流开关稳压器
最新课程
- 在机器人应用中利用毫米波技术
- 利用 TI 毫米波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应用
- 利用 TI 毫米波传感器的工业机器人应用
- CCS 和 C2000Ware 入门
- 介绍热门功率半导体
- 数字电源控制介绍
- Processor SDK
- 为您的设计找到合适的模拟电源控制器
- 高效 DCDC 转换器噪音和干扰抑制(上)
- 高效 DCDC 转换器噪音和干扰抑制(下)
热门课程
6.4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4 - 测试电路
首先我们需要保证的是
我们整个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在测试的时候
与我们正常工作的时候是一致的
一般的做法
我们会在需要注入电压源的地方
串联一个比较小的电阻
那比如说是 10 欧到 100 欧之间
这样子阻值的小电阻
就基本上不会改变
我们整个闭环系统的直流工作状态
我们拿了一个 BUCK 电路
TPS40425 来做实际的测试结果
右边是我们仿真出来的波特图
我们根据补偿
包括我们芯片内部的一些电路
然后建立模型
然后计算出来我们整个电路的
波特图应该是多少
然后这个左边图
就是我们经过频率分析仪
然后扫出来的真实的环路响应
从这个两个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基本上我们测试出来的结果
跟我们计算出的结果是非常匹配的
对于这个注入的电压源信号
它应该注入在我们电路里面哪一部分
才会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我们真实的环路结果呢
我们可以看到
当这个电压源注入这个电路之后
它使整个电路闭环
相应的我们在 A B 两点测到了电压
来得到环路测试结果
这个环路测试结果
它实际上跟我们真实的环路结果
它实际上会有一个系数的
也就是它这个系数是会等于
T(s)(1+Z2/Z1)+Z2/Z1
如果我们要使 Tm(s) 接近于真正的 ts
就必须要保证 Z2 要远远小于 Z1
它能够使 Z2/Z1 这一项基本上就等于 0
所以说我们要选择电压注入点
它的基本的条件
就是要必须要保证
Z2 能够远远小于 Z1 的阻抗
右边这个图我们做了简单的分析
假设说我们这里选择了四个点
我们分别来看这四个点
那我们分别来看
如果说电压源信号
分别从这个
那我们分别来看
如果说我们的电压源信号
如果说电压源信号分别从这四个点注入
得到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电路当中到底有哪些点
是能够满足 Z2 远小于 Z1 的条件呢
我们右边这个电路图做了简单的分析
假设说我们现在选择了四个点
我们分别来看这四个点能不能够
满足 Z2 远小于 Z1 的关系
然后使测量结果得到比较准确的值
我们先看第一个点
第一个点它是在开关节点这里
它是在上下桥臂与电感之间
这里串联了一个电压源
对于这一点我们先看阻抗分析
首先阻抗分析的话
我们先看 Z2 那个电阻
对于这点来说
Z2 的电阻它就是等效于
我们上下管桥臂的管子的导通阻抗
它是非常小的 毫欧级的
对于 Z1 来讲
Z1 它实际上就是 LC 输出的等效阻抗
所以说从这个来讲
它是满足 Z2 远远小于 Z1 的条件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一点
它实际上左边它是整个的开关节点
它并不是连续的电压波形
对我们测量来说
B 点这个电压会非常难测量
因为它是以响应电压
叠加上开关的噪声在这里
同时的话我们这点的电压
是直接串联在我们整个功率回路上
很显然的话在我们功率回路上
串一个 10 欧到 100 欧的电阻
这个明显是不现实的
我们再看第二个点
第二点我们是把它放在
输出电压跟我们电阻分压网络之间
从如果说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这个 B 点的电阻 Z2
这样就是等于 LC 的开环输出阻抗
它的 Z1 它实际上就等于
电阻分压网络的等效阻抗
所以说对这个来说
也是能够满足 Z1 远远大于 Z2 的条件
同时的话我们这点的电压
包括我们 B 点电压
包括 A 点电压都会是连续的电压
这里也不会有大电流流过
那样子相对我们第一个点会改善很多
这也是我们经常
作为这个注入电压源的常用点
第三个点
假如说我们把这个点选在
电阻分压网络跟误差放大器之间
就是在 FB 脚之间
从这个点来讲
它的从 B 点看进去的 Z2 的电阻
它实际上它会等于
我们电阻分压网路上下两部分的并联阻抗
对于 Z1 来讲
Z1 这点它因为跟误差放大器的参考
其实是处于虚短虚断的过程
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
它的 Z1 的阻抗是接近于零的
所以对于这一点来说
我们 Z1 跟 Z2 的关系是刚好相反的
这里是 Z2 远远大于 Z1
第四点
我们选择在我们的误差放大器输出
跟 PWM 比较器之间
这里串了一个电压源
对于这一点我们先看阻抗关系
对于 B 点看进去的 Z2 的电阻
它是接近于我们 PWM 波的输入阻抗
这个是接近于无穷大的
从 A 点看进去的 Z1 阻抗
它实际上是我们整个误差运放的输出阻抗
这个阻抗一般都是非常小的
所以说这个阻抗条件
它是能够满足 Z2 远远小于 Z1 的条件
但是对于这条线也就是从误差运放
然后到比较器之间
这条线往往是我们是把它做在芯片内部的
这条线我们基本上是不可能把它切断
然后再注入一个电压源的
通过比较四个点
只有第二个点的选择的是比较实际可行的
对于 led 驱动电路
我们要怎么样测量它的环路增益
我们都知道 led 驱动电路
它输出实际上是受恒流控制的
它跟我们普通的电压控制是不一样的
我们直接在输入端
直接注入一个电压源的信号
明显是不太可行的
因为它的输出阻抗会非常大
但是我们可以检查
我们这个 led 驱动电路的
它的主要的基本结构
它是通过检测我们输出电流
然后来做 cc 控制
如果说我们把这个电压
注入到 TP2 跟 TP3 之间
这个时候对于 TP2 跟 TP3 来说
TP3 就是 B 点 TP2 就是 A 点
对于 B 点来说
它的 Z2 就是等于
我们这个采样电阻的阻值 0.7 欧
对于 Z1 来说
实际上就是会等于
TP2 往电路里面看的等效电阻
它至少也是 10k 级以上的阻值
所以我们右边得到了
这个 led 驱动电路的等效框图
0.7 欧就是 Z2
右下角是我们根据这个测试方法
来测量出来整个的环路增益
跟相位的曲线图
我们前面提到测量一个系统的波特图
然后得到这个系统的截止频率
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
预测我们整个系统
在动态跳变的时候的动态响应
包括测量它的过冲跟跌落的幅度
包括它的过冲和跌落到达最大的时间
它都跟截止频率有关系
对于有多路返回通道的系统来说
我们必须要保证
注入电压能够注入到所有的反馈通道上
那我们右边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的框图
它有两个反馈通道
分别是 H1 加 H2
这个系统的增益
会等于两个通道的增益之和
那如果注入电压只注入到了
其中某一个反馈通道上
很显然的这个时候我们得到测试的结果
是不能准确地反映整个系统的环路参数的
我们这里先看一个例子
这里有我们 431 作为副边的参考
然后它会比较输出电压的误差信号
然后变成电流信号
通过光耦传到我们原边
然后由我们原边控制器来进行调节
从这里来看
对我们芯片控制器来说
它能看到的这个信号实际上是光耦的输出信号
光耦的这个输出信号
跟在副边发光二极管上流过的电流是直接相关的
控制这个副边的发光二极管上的电流
它实际上会有两条通路影响
第一条通路实际上是由我们输出
经过电阻分压
然后进入 431 形成一个通路
然后第二个它也有个偏置的通路
它是从输出经过 up 的上拉电阻
这个会给它一个偏置的电流
这样子也会影响到
副边发光二极管的电流
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注入电压
把它注入到输出跟两个通路分路之前
也就是我们图里面看到的这个
红色这个注入电压源的位置
我们根据这种注入方法
然后测试整个环路的波特图
我们可以看到中间这个增益跟相位的曲线图
它的截止频率大约会是在 15kHz 的地方
按照我们前面分析的结果
就说对于这个闭环系统
如果说它的截止频率大约是 15kHz
就意味着在做动态跳变的时候
这个输出电压的过冲和跌落
到达它 Peak 电压的时间
大约是 1/4 个截止频率的倒数
这个时候我们按照 15kHz 来计算
大约就是 16.7 个微秒的时间
然后我们通过示波器观测到实测的结果
实测结果是 9.4A 到 12.6A 的跳变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输出电压的跌落
刚好是经历了 16 个微秒就达到最大值
所以说从动态测试结果来看
跟我们环路测试的截止频率的结果
这两个是匹配的非常好的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这里是一个 BUCK 电路
它用的是我们 TI 的 D-CAP 的控制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里
对于 FB 上的那个信号
它实际上会有两个输入通路
那第一个是通过电阻分压网络
第二个它实际上会有一个
跨接在电感上的 RC
然后经过一个前馈电容并到 FB 上
如果说我们按照之前的连接方式
我们只是把注入的电压源
接在电阻分压网络跟输入之间
也就是像第一种设置一样
我们测到的环路响应图
就是我们这条蓝色的线
从这条蓝色线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整个系统的截止频率大约是 14kHz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这个系统
做一个动态响应的测试
我们可以看到
当我们负载电流发生跳变的时候
这个输出电压出现过冲
输出电压从开始上升
然后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大约是 5.2us 的时间
对应频率就是 48kHz 的时间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时间
与我们截止频率的关系
然后算出我们截止频率的时间
大约是 48kHz
很显然这个值
跟我们测出来的 14kHz 是明显有很大区别的
这个时候我们前面也提到了
对于我们反馈脚 FB 上
它实际上会有两个信号通路
所以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采用第二种的连接方式
我们从输出接了一个 20 欧电阻
经过这个 20 欧电阻之后
它才去会分成两个支路
第一个支路会经过分压网络到达 B
第二个支路它会从 Rp 跟 Cp
Cff 这个支路来形成第二个通路
这时候就可以保证
当注入电压源加在这个 20 欧两端的时候
它是能够加在两个反馈通路上的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整个系统
得到一个新的测试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新的测试结果下
我们整个系统的截止频率会变成 52kHz
52kHz 就比较匹配我们这个动态响应
得到的截止频率 48kHz 这个结果
前面我们提到了
我们在做环路测试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保证整个系统
它的 DC 工作点跟我们正常工作是类似的
那同样的这个对于 AC 工作点
其实上也是适用的
我们前面也其实举了个例子
这是 D-CAP 的控制器
D-CAP 的控制器的话
我们在正常工作的时候
我们通过 Rp 跟 Cp
然后会在 Cp 上
有一个跟开关频率类似的三角波
然后这个三角波会通过 Cff
然后最终是加到 FB 上
这个是我们正常工作的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插入一个 20 欧的电阻
来测试整个环路的特性
那我们前面的也提到了
这个 20 欧的电阻加在电阻分压网络
和前馈网络分路之前
也就是我们中间这个图所表示的
这个时候 20 欧的电阻
对我们测试环路来说
这是一个正常的注入电阻
但是我们这个时候注意到
我们前面这个并联在我们电感两端的
Rp 跟 Cp Rp 只有 2k 欧
这个时候即使相对于两颗来说
20 欧 只有 1% 的值
当我们在一些高频的一些场合
CP 这个时候它的等效阻抗就会非常小
我们可以基本上认为在开关频率这一点
我们这个 20 欧它实际上会有相应的分压
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这个 20 欧的电阻上
实际上大约会有 1% 的电感电压
假设我们这时候输出还没有起来
很显然在这个 20 欧电阻上
也会有一个一百多毫伏的方波电压在上面
这个方波电压依然会通过 Cff
耦合到我们 FB 上
我们就可能会在 FB 上会看到
在我们电感在开通的时候
会有个很往上翘的电压值
这样的话在我们 FB 上看这个电压
实际上就不是我们正常工作时候的电压
这样子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呢
我们这时候可以选择
在这个 20 欧的电阻上
并联一个比较大的电容
并联这个电容之后
等于说我们这个 20 欧的电阻
跟我们这个并联电容就形成了一个阻抗
这个阻抗对于我们前面所说的
电感两端的电压值
它实际上它所形成等效分压就会大大减小
因为我们这电容并上电阻之后
使我们这一块的阻抗也得到大幅的减小
那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说我们并一个 0.1uF 的电容
这个时候在我们 20 欧两端的交流电压
就只会有 1.35mV
相应的如果这个电压
通过 Cff 再耦合到我们 FB 上
基本上对我们整个系统影响也就可以忽略掉了
对于 PFC 电路的环路测试
有几点可能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
我们 PFC 电路它的环路带宽一般都很低
有可能是几 Hz
也有可能是几十 Hz
我们在这个时候在环路测试仪里面
做的积分时间
一定要选择足够低的带宽
来保证足够长的积分时间来接收有效信号
第二个挑战就是 PFC 电压一般输出是比较高
可能是达到三四百伏或者更高
环路分析仪它实际上都是需要检测到
A B 两点的实际电压信号
所以说我们这个时候必须要确保
环路分析仪能够支持这么高的输入电压
第三 因为我们 PFC 电路的带宽比较低
有可能是低于十个赫兹以下
那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采用
这个注入电压作为直流的情况来做测试
如果我们大家没有一个
支持高压输入的环路分析仪的话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 A B 两点的电压信号
然后分析 A B 两点的相位跟增益的关系
然后来推算出我们整个系统的波特的响应图
关于这点的话
大家可以详细参考我们这个第五个文献
-
未学习 1.1谐振变换器拓扑综述
-
未学习 1.2基本二元和三元谐振拓扑
-
未学习 1.3LLC串联谐振变换器
-
未学习 1.4宽输入输出范围谐振变换器
-
未学习 1.5谐振变换器改进型
-
未学习 1.6谐振变换器设计挑战
-
未学习 1.7寄生参数的影响及谐振变换器选型指导
-
未学习 2.1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一)
-
未学习 2.2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二)
-
未学习 2.3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三)
-
未学习 2.4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四)
-
未学习 2.5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五)
-
未学习 2.6 同步整流的控制及其挑战(六)
-
未学习 3.1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一)
-
未学习 3.2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二)
-
未学习 3.3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三)
-
未学习 3.4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四)
-
未学习 3.5 基于氮化镓和硅管的有源嵌位反激变换器的比较(五)
-
未学习 4.1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一部分 - 音频功放基础(上)
-
未学习 4.2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一部分 - 音频功放基础(下)
-
未学习 4.3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二部分 - 电源对音频质量的影响
-
未学习 4.4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三部分 - AC-DC电源(上)
-
未学习 4.5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三部分 - AC-DC电源(下)
-
未学习 4.6 D类功放的电源解决方案第四部分 - 车载音频电源
-
未学习 5.1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1 - 输出波动和芯片过热
-
未学习 5.2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2 - 电感饱和与电压跌落
-
未学习 5.3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3 - 环路不稳与软启保护
-
未学习 5.4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4 - 振铃抑制与芯片散热
-
未学习 5.5 直流直流转换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5 - 输出与环路测量
-
未学习 6.1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1 - 环路增益概述
-
未学习 6.2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2 - 环路增益测试方法
-
未学习 6.3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3 - 测试设置
-
未学习 6.4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4 - 测试电路
-
未学习 6.5 关于测量电源环路增益的注意事项5 - 测试连接方式